《何以为家》 “相信电影能改变世界”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演员多是难民本色出演,新京报专访黎巴嫩女导演
  《何以为家》 “相信电影能改变世界”

  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已于4月29日全国公映,该片以12岁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起诉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为线索,倒叙回赞恩之前经历的一系列故事。该片原名《迦百农》,“迦百农”本来是《圣经》中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失序”、“混乱”。

  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特别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不希望大团圆结局只出现在银幕上,“即使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和争议,引发人们思考”。2018年,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19年又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片导演娜丁·拉巴基,聊了下拍摄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

  故事 原生态展示黎巴嫩底层

 

  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个很优渥的环境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她是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看到很多人的挣扎与痛苦。娜丁·拉巴基告诉新京报记者,黎巴嫩目前承担了50万难民,特别是底层儿童的生存现状对她触动特别大,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搬运重物,卖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个母亲怀里抱着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边乞讨,孩子没有哭闹,似乎只想睡觉。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脑中,最终形成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对着父母哭喊,控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终,这成为电影《何以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场景。

  作为一位导演,娜丁·拉巴基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呈现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去正视他们的问题,“如果继续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为促成他们现在境况的帮凶一样。”在影片开拍之前,娜丁·拉巴基做了三年的走访调查,独自一人戴着墨镜和帽子去了黎巴嫩很多地方,主要包括贫民窟、监狱、拘留所、法庭等影片中涉及的场景,还与贫民窟的儿童与父母交谈,了解他们的境况,同时了解这个体制出现了哪些问题。

  演员 因为非法移民身份被抓捕

  演员与片中角色的经历相似度很高,片中的法官都是请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法官出演。片中饰演赞恩的小男孩是叙利亚难民,没上过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街上跟同龄孩子打闹,但他也做快递员,帮人跑腿的零工。选角导演在街上发现他时,他正好12岁,他身上那种柔软又尖锐的性格,以及机智的魅力正是导演所寻找的。片中另外一位黑人小孩Treasure其实是个女孩,当时选角导演看到她躺在母亲推着的摇篮里,就拍了张照片发给导演,导演觉得小孩的脸充满了生机,非常机灵。

  因为剧组选用的很多演员都是非法移民,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演员被抓捕的情况。2016年底,在拍摄期间,黑人小女孩Treasure的亲生父母因为身份问题被捕,Treasure当时只有1岁,失去了父母的她,由导演和剧组照顾了三周。最后,在剧组与安全总局的交涉下,才将他们救出来。不过,2018年3月6日,这个家庭最终被黎巴嫩政府驱逐出境,Treasure和她的母亲回到肯尼亚,而父亲则返回尼日利亚。

  在片中饰演黑人小女孩Treasure母亲的Rahil,也是一位非法移民。在拍完她在网吧被捕的那场戏两天后,她在现实中因为身份问题被捕,最后也是剧组出面将其救出来。所以电影中,Rahil被送进监狱开始哭泣时,眼泪都是真实的,因为她刚刚经历了类似的场景。

  表演 小演员经常说脏话

  片中的两位小演员都不识字,无法看剧本,现场拍摄的时候,导演就将每场戏解释给他们听,他们知道这场戏意味着什么之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台词。片中12岁的小演员赞恩经常会爆粗口,有很多脏话台词。导演允许演员用脏话表演,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她希望观众通过展现的这些脏话,来了解这些孩子都经历了什么。赞恩多数时间都是在暴力与谩骂的环境下成长,很多脏话都是脱口而出,导演笑着说:“其实我在现场已经稍微控制了,实际情况比影片中的脏话更严重。”

  该片拍摄之前,导演娜丁刚生完女儿,她的女儿与片中1岁的小女孩Treasure年龄相仿,导演对于角色特别有情感上的共鸣,能够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困了还是饿了,让他们去做最真挚、不违背天性的表演。

  ■ 花絮

  片尾一笑

这里是广告,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