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小姐》 洪晃:像镜子一样映射社会
洪晃12岁时赴美留学。后来从美国知名的瓦萨学院毕业,1996年回国创业。她办过杂志,开过服装店,演过电影,主持过电视节目。洪晃新书《张大小姐》的作者介绍中,说洪晃“是一个专业的不务正业人士。”或许,正是这种“专业的不务正业人士”,尤其适合当一名作家。洪晃出过三本随笔散文集《我的非正常生活》《无目的美好生活》《廉价哲学》。此外洪晃在网上积极活跃,发表观点犀利,行文流畅,深得年轻人喜欢。
不过,写散文、写评论可以一气呵成。事实上,洪晃不少专栏文章,是在她去工作的路上坐在车里就写完的。但写小说是另一回事。虚构文学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作者有足够的整体架构和情节谋划能力。好在洪晃特别擅长讲故事,一件小事就能让她讲得津津有味,惟妙惟肖。而且她最新出版的平生第一本小说《张大小姐》故事背景,正是洪晃比较熟悉的商政界时尚圈。她也趁机将自己的见多识广和丰富历练,融汇进自己的小说虚构中。
矛盾的“张大小姐” 现实中的两面性
张大小姐从酩酊大醉中醒来,眼睛都没睁开,光靠嗅觉就知道她现在的物质环境已经远离了她那“起码四星级”的底线……这是翻开《张大小姐》的开篇所见的场景。《张大小姐》故事情节很通俗、很接地气,爱情与悬疑并存。在小说中,被称为“张大小姐”的张燕是京城名媛,家庭显赫,又嫁了首富,自己和大学好友的公关公司也赚得金银满盘。小说以一起凶杀案开头。有一天,张燕接到警方一个电话,说在河北一个叫半挂坡的村庄附近发现一具被乱刀砍死的尸体,无法辨认。只是在他身上找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张燕的手机号码。出于好奇,张燕就去认尸了,她万万没想到死者是她在纽约留学时候的初恋情人。前男友姜平的死,打破了张大小姐平静且物质优越的生活。
小说中,“张大小姐”出身所谓的“上流社会”,先天就拥有远超于一般人很多的优越条件。但她在半生中不断迷失自我。如果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美国靠自己生活,或许能获得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但一次打击让她果断选择了一条更容易走的路——回归到母亲的庇护和富豪丈夫提供的物质财富中生活。这位从纽约某新闻学院出身、理想是成为一名调查记者的张大小姐对此表示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对此荣耀的生活洋洋自得,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怀疑和欲望。
某著名杂志主编 不慎被读者对号入座
或许是从事过时尚传媒业,对之有深刻的观察,洪晃在小说中写到了不少时尚杂志的“生财之道”。洪晃花了不少篇幅写一场“慈善晚宴”,其中个性鲜明、衣着暴露、喜欢坐老板大腿的孟主编想出了一个“完美买卖”:奢侈品捐出产品拍卖给大款,大款将拍下来的珠宝送给女明星。小说写到,这是“赢赢赢赢的买卖”:奢侈品得到宣传,大款得到明星,编辑部得到利润,某某公益机构也还是能拿到钱。
犀利的洪晃,还详细刻画了一个跟“张大小姐”是塑料姐妹花的时尚杂志主编形象。其行为特征,让熟悉的读者很快就能对号入座,认为其来源是现实中某著名杂志主编。对此,洪晃说,她不是故意要写某个人,只是有些人的典型特质,对塑造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形象有用,于是就拿来当素材写进小说了。
洪晃在小说写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每个富翁家里都藏着一个go bag,我们姑且将其翻译为“跑路包”,里面装着美金和伪造的护照。最后一章看似是个开放式结局,实际却颇具讽刺意味,故事的结局仿佛早已在开头暗示。从起高楼、宴宾客,到楼塌了,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虚构的框架中,却有真的世相。美国小说家汤姆·沃尔夫曾写过一部小说《虚荣的篝火》,对上世纪80年代纽约市上流阶级生活有辛辣的讽刺。其中人性及自私虚荣,给洪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大小姐》的最初灵感来源也与这部《虚荣的篝火》分不开。
专访洪晃
或许从某些人身上
借用了一些特质
近日,洪晃来到成都方所做了一场读者分享会。封面新闻记者也有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洪晃快人快语,态度亲切,言行中透露出落落大方、素养深厚的气质,很难跟此前有人叫她的“名门痞女”称号联系起来。
封面新闻:你曾多次解释,小说中的“张大小姐”不是你自己。但是这么多人一看就想问:张大小姐是不是就是洪晃本人?小说中的时尚杂志女主编,是不是写的现实中国内那位知名的“时尚女魔头”?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