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首次来内地,跨界执导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21部影片北京展映至6月,接受新京报专访探寻其电影世界
维姆·文德斯 年纪越大,越不喜欢靠经验去做事
北京影迷终于能在五月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 供图/歌德学院(中国)
《柏林苍穹下》剧照。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德州巴黎》剧照。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公路之王》剧照。 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寻找小津》。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文德斯宝丽来相机摄影作品。
文德斯宝丽来相机摄影作品。图来自文德斯官网
文德斯与山本耀司合照。
今年北京的五月可以说是“文德斯月”,先是文德斯首次跨界执导的歌剧《采珠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随后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文德斯基金会的支持下共同主办的文德斯大型电影专题回顾活动也在北京陆续展开,展映至6月30日,将有21部影片系统介绍文德斯的电影世界。
维姆·文德斯是当代德国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与施隆多夫、赫尔佐格、法斯宾德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他不仅在电影、纪录片领域享誉全球,《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地球之盐》等都斩获戛纳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还在摄影、舞台剧等领域颇有建树,他的摄影作品展进入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多个世界艺术殿堂,其声誉并不次于电影。
“我挺不喜欢一种状态,就是年纪越来越大,某些事情会越来越依靠经验,经验这个东西不好玩,是一种负担,我宁愿去做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的事情。”眼前73岁的文德斯看起来依然儒雅,说话节奏犹如他的公路片一样,平静舒缓,但他却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无论是之前用3D技术拍摄纪录片《皮娜》,还是如今跨界导演歌剧《采珠人》,都是突破舒适区的一次尝试。
认识的第一位中国导演是陈凯歌
这是文德斯第一次来北京。在此之前,他与北京有两次“擦肩而过”。第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拍摄的《直到世界尽头》在九个国家取景,其中有一站就在中国。但由于当时拍摄经费有限,只有摄影师和女演员来到了北京,不过中国导演陈凯歌有协助拍摄。陈凯歌是文德斯最早认识的中国导演,但他记不清楚两人是在戛纳电影节还是柏林电影节认识的,只记得电影节期间大家经常一起吃饭,逐渐变成了好朋友。除了陈凯歌的友情支持外,文德斯还爆料,王家卫导演在片中还客串了一个卡车司机的角色。文德斯与北京的第二次错过是在2004年,他的个人摄影展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巡展,当时他签证都办好了,没想到出发前一周生病做了个手术,几个月时间内不能长途飞行,再次错过。
“事不过三”,对于前两次与北京的错过,文德斯这样说道。因为电影回顾展与歌剧《采珠人》的首演,文德斯在北京的行程被安排得很紧。他一直尝试着与北京这座城市建立起联系。文德斯觉得与一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最好方式是独自漫步,“直到你在这个城市走失的那一刻,同时又没有人告诉你具体位置的时候,你才能和这个城市建立起联系。”
来北京几天之后,文德斯决定化身成他的“公路电影”中的主人公,在城市中漫无目的地游走。他利用一个小时的闲暇时间,从国家大剧院走出来,不知不觉走到故宫旁边的一个小花园,“我当时坐在古树下的长椅上睡着了,风吹着树叶沙沙地响,那一刻我和古树建立了联系,我们成为了朋友。”
拍电影,从来不做剧本的囚徒
文德斯骨子里洋溢着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渗透到了他的创作中。在拍摄之前,他的电影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每次有完整剧本的时候,我就特别想把它扔一边,这会限制自己新的想法,变成剧本的囚徒。”所以,文德斯采用的拍摄方式是,带着团队真正的在城市里进行探索冒险,“你也不知道将来要走到哪里,下一步有什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