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八子》讲述一位母亲把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的故事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刘端端和邵兵(右)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高希希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实习生 李依桐

  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由高希希执导,邵兵、刘端端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八子》,近日在江西赣州举行发布会。该片讲述一位母亲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为家国付出的感人故事: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有六人先后阵亡,最后大哥杨大牛(邵兵饰)带领幼弟满崽(刘端端饰)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该片将于6月21日登陆内地院线。

  拍摄地赣州是高希希的老家,这是继2012年执导电视剧《毛泽东》之后,他第二次回家乡拍戏,曾执导过多部战争戏的高希希坦言压力很大:“家乡领导跟我说,希望这部戏成为高希希的扛鼎之作,所以接受这个任务,我不踏实,不知是否能完成好。但拍的时候,我的压力在减轻,信心在增强,觉得自己有义务把家乡的故事拍好。”发布会结束后,高希希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A 理念 拍摄主旋律电影,应该避免喊口号

  谈及创作,高希希表示,希望在拍摄手法上,《八子》能避开某些主旋律电影的模式和套路,希望这个真实的故事,能做到雅俗共赏,让这代年轻人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不易。

  羊城晚报:近十年来,你认为国内主旋律电影是什么模式?

  高希希:我想回避一拍主旋律影片就喊口号的模式。《八子》里有句台词是:“全排都有,给我上!”还有一句母亲跟儿子说:“你一定要给我把弟弟们带回来,全村人都指望你们过好日子。”这已经是最像口号的台词了,但这种话特别朴实,当时老百姓就是这种心情。

  拍战争片,我们是在真实面对战争和人性,真实很重要。我之前拍《三国》,强调真实性;拍《八子》,也强调真实性,而且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羊城晚报:在细节上,你做了哪些努力?

  高希希:细节体现在每一寸服装上。这次我们还用了好莱坞级爆破师。拍戏前,他备了2000多个炸点,我说不够,要照4000个准备,最后拍完是4500个炸点。我要求演员亲力亲为,不用替身,都要自己踩在炸点上。

  羊城晚报:投入有多大?

  高希希:成本很高,例如,用了不计其数的子弹。子弹是6块钱一个,制片对我说,你崩两枪就是一份盒饭。没办法,机枪一响起来,一箱子弹就没了。这次我们请了好莱坞团队来设计“特效合成”,但有些设计成本太高,我们有点“合”不起,就用了一些好的设计,剩下的找国内公司做。

  羊城报社:听说这次的拍摄环境异常艰苦?

  高希希:拍摄时,赣州地区的气温一般都是1℃到2℃,而且阴雨绵绵,比北京-5℃都冷。演员穿得不多,躺在水里很难受,有时候还做了一些极致的化妆,刀口不能泡水里,得悬在水面上,很不容易。

  B 拍摄 拍电影就得辛苦,别想给自己加戏

  邵兵在发布会上说笑:“高希希每次叫我演的都是很累的戏,战争戏有很多黑烟,每天拍完,咳的痰都是黑的。”高希希受访时也直言:“连续46天没有晴过,一直阴雨天,整部戏奋战了接近三个月。”

  羊城晚报:演员们在片场应该很怕你吧?

  高希希:我说你们全体人员千万不要怕我,随时都可以想象,攒一些好戏,只要我最后用了,晚上可以奖励一杯酒。拍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拍得更好。但也有演员想完后,戏变得牛头不对马嘴,我一通骂,一脚踹过去说:重新想,你这就是为了给自己加戏!

  羊城晚报:艰苦的环境,演员没有抱怨么?

  高希希:拍电影就应该要辛苦,有付出才有收获。在片场,我就看到地上一滩水,对演员说:躺下!也没人给他们换衣服,他们就自觉躺下了。这部戏一开始招募了四五十个群戏演员,才拍了一周,就跑了一半。我很感谢留下来的群演,问他们为什么没跑?他们说就爱演我的戏,愿意听我讲戏,就算一直躺着也愿意。邵兵他们也是这样,到现场自己嫌脸太干净了,在地上捡一坨湿泥巴就往脸上、头发上抹。

  羊城晚报:看这次阵容,一线演员不多,选角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这里是广告,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