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上海的女儿》讲述周信芳女儿周采芹的故事 周采芹:我是只豹子啊……
周采芹已经83岁了,可是,她那双锋利的眼睛仍然能够穿透银幕,让你在注视她时生出一丝敬畏,因为这双眼睛仿佛会洞穿你的一切。周采芹是个强势的女人,连她自己也说:“我是只豹子啊。”
7月2日,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上映,电影的主角就是周采芹。
周采芹,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母亲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裘丽琳,她自己则是第一位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华裔院士、第一位华人“007邦女郎”、第一位在伦敦和纽约两地领衔主演舞台剧的亚洲演员……
在风光鼎盛之时,周采芹却又遭遇破产,险些自杀,被迫去弟弟的餐馆当服务员,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年过半百后,她又在好莱坞开启她事业的新高峰,并活跃至今。
周采芹这个名字曾是好莱坞对华人演员的基本认知,那时在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7月5日至21日,“首艺联·真实映像——优秀国产纪录片展映”在“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以下简称“首艺联”)旗下的十余家商业影院进行,《尺八·一声一世》《自行车与旧电钢》《上海的女儿》《出·路》四部风格迥异却又都特征鲜明的优秀国产纪录影片参与展映。
7月8日晚,《上海的女儿》在首艺联旗下北京东环影城放映,导演陈苗当天专程从上海赶来与观众交流。她评价说,周采芹的内心很强大,并不是一个在“风中摇曳的塑料”。
出生在戏箱子里的小孩
“我是一个出生在戏箱里的孩子,从此我就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京剧《打渔杀家》的鼓点声响起,周采芹在电影中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36年11月30日,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他的第三个孩子周采芹出生在了巡演装行头的戏箱子里,父亲为其取名“采芹”,取自诗经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或许是父亲的遗传基因,周采芹从3岁时便说长大要做演员,父亲给了周采芹“根”,母亲则塑造了周采芹这个内心强大的人。
母亲裘丽琳的外祖父是苏格兰裔海关官员,父亲裘仰山同时拥有谦和茶庄与致和钱庄两家产业,是上海滩名门。因为看戏,裘丽琳爱上了周信芳,并不顾一切与他私奔,轰动一时。之后裘丽琳成为周信芳最坚强的后盾,两人共育有6个孩子,除大儿子外,其余5个都被送到海外,其中就包括周采芹。
17岁那年,周采芹考上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成为该院首位华裔学生。离开中国时,父亲送了她《文天祥》的剧本,并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母亲送她一块欧米伽金表,这两件物品成为周采芹在海外的精神支持。在纪录片中,已是耄耋之年的周采芹说:“多年以后,父亲和祖国在我的心中融为一体,非常遥远但是更加浪漫。”
母亲裘丽琳对女儿影响深远,她对周采芹说:“别像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就指望着嫁妆,它只会像磨盘一样吊在你的脖子上,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可以说,妈妈的言传身教牢牢地伴随了周采芹的一生,让周采芹成为一个勇往直前的人。
尽管少小离家,但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在周采芹身上得到强大体现,周采芹说:“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因为我是两个非常出色的人的女儿,在表演艺术上,父亲周信芳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是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京剧演员,是他激励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生活上,妈妈裘丽琳给了我最大的影响。她教给了我生活中的价值观,让我能够正视成功和失败,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完整。有了他们才有了我的一切。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激励我不断向前。”
23岁主演“苏丝黄”,红遍伦敦
17岁穿着旗袍出现在伦敦皇家戏剧学院的周采芹,虽然漂亮时尚,充满东方风情,可是也会遭到歧视和质疑。同学们对她说:“你永远不可能得到演出机会,因为伦敦的舞台上不需要一张东方人的脸。”周采芹却因此立志一定要找到工作后show off(炫耀)。
1959年,未满23岁的周采芹得到了主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的机会,成为第一位登上英国伦敦西区舞台的中国主演。一时之间,“苏丝黄”红遍伦敦,旗袍也成为伦敦最时髦的衣服,拉直染黑头发、画杏仁眼是最风靡的潮流。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周采芹的名字整整挂了3年。伦敦一家动物园还将一只刚出生的小豹子命名为“Tsai Chin”(周采芹的英文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