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季是偶像剧 这一季是都市剧
《心动的信号》第二季重回大众视野。一年前,这档节目的开播真正拉开了中国情感观察节目的序幕,此后这类节目层见迭出在电视台和网络两端,方兴未艾。
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谁”观察和“观察”什么,成为此类节目常谈常新的议题。在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里,各式各样的“身份”构成一组组具有张力的观察双方,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翁婿关系等等,观察类节目的星星之火烧开,如今几乎勾勒出了当下中国社会流行文化观照社会现实的某个具体侧面。
但无论专业性还是社会影响力,《心动的信号》仍然具有样本式意义:它在轰轰烈烈的观察类节目进阶中,仍然保持了最初始且最广泛的一种情感关注——恋爱关系。相比后来出现的更大多数的“深入”关系洞察,它的“不变”带来一种提示:当90后乃至00后步入社会,这一代年轻人最焦灼的情感问题是什么?
探讨年轻人的“恋爱”问题,对于节目来说,既是一种很生活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很社会向的观察。看起来多元、包容的情感状态,落实到现实当中,其实各有各的确幸烦忧。这也是为什么《心动的信号》到了第二季,依然秉持对“恋爱”这个基本面议题进行持续聚焦的原因。相比各种家庭情感关系节目,作为观众的年轻人面临的刚需问题还在“第一关”,也就是对恋爱关系的把握。情感观察类节目应当更准确地回应社会情感需求的当下性、变化性,喧闹的市场里“制造”了太多关系探讨,实质上起到的作用不仅没有纾解压力,反而发散出更多焦虑——当然,这从整个观察类节目市场在过去一年间的普遍“降温”也可见一斑。
而从具体的播出来看,内嵌其中的新问题、新状况依然不断,使得《心动的信号》的受众和第一季出现差异。上一季收看节目的观众以年轻女性为主体,这一季的数据显示年轻男性观众占比明显提升。节目背后的叙事动力来自社会现实——在个体多样性被逐步彰显、每个人的生存生活压力都不尽相同的当下,当代年轻人普遍反映出的情感征候无疑是显著的,且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这一季《心动的信号》里,素人女嘉宾吴沛身上浓缩了这种很容易被视作“不言自明”的复杂状况;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讨论,对她的关注也频繁构成一种热点。从节目中已知的信息里能看到,吴沛算是事业有成,但跟其他素人嘉宾最大的“不同”在于年纪稍长。尤其当互相“揭秘”身份等基本信息后,她发现自己属意的男生年龄远小于自己,还是在读的大学生,她的骄傲与底气似乎一下被削弱了。尽管在今天的社会里,“年龄”绝不会是定义一位女性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但来自“偏见”的自我束缚,却多多少少会影响着态度和选择。第二现场的观察员很多次提到“年纪大没事的”,然而这种来自外部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并没有真正消失,她的情感心路显然映射出了更多踟蹰和不安。
后一期里,节目形态构造之下推出的“临时约会”机制,更能放大吴沛的这种心结。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选择,在旁人的期待里吴沛并没有选择一位、放弃一位,而是两次“约会”都欣然接受。她说了一句“成年人不做选择”,话语里透出的是应对某种“偏见”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并不是说来就来,是因为总要有魄力走出自己,哪怕“没得选”,哪怕“只能接受”。
但这种对自我的审视和突破,看起来很美好,却从来没有那么容易。在这一季节目里,“心动”不只是恋爱本身制造的浪漫质地,更包裹上了许多现实考量。90后、00后步入社会,总是被认为不言而喻地拥有着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或许还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忧虑影响着一个接一个的选择。节目里的素人嘉宾,其实都有自己的软肋和铠甲,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里,“恋爱”当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是自私与自我,是现实与真实。
这档看人谈恋爱的节目,在很多微妙的细节里投射出可以被年轻人共情的个性和影响。而这也是《心动的信号》比其他题材升级后的情感观察节目更被广大年轻受众所喜爱的原因。“恋爱推理”看起来是一个游戏化的机制,但传递出的信号,实际上还是有迹可循的。也许这些线索不足以概括不同个体的具体差异,甚至与“传统”有比照、有出入,但这也是当下年轻人鲜活生动的写照,无论优势或者困境。“谈恋爱”这件事是很自我的,没有标准可言,但从节目中可以提取情感最大公约数,找到一些启示。